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是国内唯一以手术临床为基础,反映手术学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学术期刊。以科学、实用、先进、创新为目标,其办刊宗旨为:重点探讨与手术相关的学术问题,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手术创新。  本刊内容涵盖外科各专科及妇产科等专业领域,介绍国内外手术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报道各手术专业领域临床与科研新进展,推介新术式、新技术及新器材的研制与应用。  作为手术理论、方法与技巧交流的园地,本刊设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手术学研究、术式介绍与探讨、临床论著、综述与讲座、手术学史话及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既具科学性又富人文色彩;图文并茂,直观明了。通过作者先进、实用的研究成果,各级医院的读者均能拓展学术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我刊以各级医院的临床外科、妇产科医师以及医学院校教师、研究生、医学生为读者对象,是临床与科研教学人员研究探讨学术问题的论坛,基层医师、医学生学习与提高手术技能的园地。                

丝虫病

时间:2024-12-06 16:27:01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本病以蚊为传播媒介,早期以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为主,晚期则以淋巴回流障碍为主,出现淋巴管扩张及象皮肿等。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发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见。在我国流行甚广,如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及湖北等省区均有流行。
病因和感染途径
目前已知寄生在人体的丝虫共8种,但在我国流行的只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两种,前者主要由库蚊传播;后者由中华按蚊传播。两者生活史基本相似。
当蚊叮人吸血时,蚊体内的感染期幼虫钻入人体。一般认为幼虫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寄生,发育为成虫。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上、下肢的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如下肢、阴囊、精索、肾盂等部位。当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一般白天滞留于肺及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夜间开始出现于周围血液中。这种夜现周期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宿主的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尤其是睡眠习惯有关;亦与微丝蚴特有的生物节律有关,这种节律受宿主的昼夜节律影响并与之同步。丝虫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并产生微丝蚴的时间,一般约需8~12个月。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2~3个月,成虫约可存活3年。
发病机制
对丝虫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宿主的机体反应性、感染的虫种、程度和次数以及虫体的发育阶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况等因素有关。一些实验证明,丝虫的感染期幼虫、成虫和微丝蚴以及其代谢产物都具有抗原性,机体可产生对抗丝虫的特异性抗体。人体感染丝虫后,血清中IgG和IgE水平均有升高。实验还证明,丝虫感染后除产生体液免疫外,还可能有细胞免疫参与,例如实验发现致敏动物还可出现皮肤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现象。此外还观察到切除胸腺的小鼠对丝虫的易感性增高,并出现微丝蚴血症。一般认为,在丝虫病的急性期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童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感染期幼虫蜕皮时的分泌物,雌性成虫子宫分泌物以及死虫及其分解产物均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晚期丝虫病与丝虫成虫阻塞淋巴流有重要关系。但晚期患者发生进行性象皮肿时,常不能证明宿主体内还有活丝虫存在,血中也难以查见微丝蚴。患者血清中IgG升高,因此在晚期丝虫病发病机制中是否还有自身免疫因素存在,尚待证实。人体对丝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既不能彻底消除已感染的虫体,也不能防止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