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是国内唯一以手术临床为基础,反映手术学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学术期刊。以科学、实用、先进、创新为目标,其办刊宗旨为:重点探讨与手术相关的学术问题,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手术创新。  本刊内容涵盖外科各专科及妇产科等专业领域,介绍国内外手术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报道各手术专业领域临床与科研新进展,推介新术式、新技术及新器材的研制与应用。  作为手术理论、方法与技巧交流的园地,本刊设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手术学研究、术式介绍与探讨、临床论著、综述与讲座、手术学史话及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既具科学性又富人文色彩;图文并茂,直观明了。通过作者先进、实用的研究成果,各级医院的读者均能拓展学术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我刊以各级医院的临床外科、妇产科医师以及医学院校教师、研究生、医学生为读者对象,是临床与科研教学人员研究探讨学术问题的论坛,基层医师、医学生学习与提高手术技能的园地。                

司美格鲁肽:疗效与视力风险的权衡

时间:2025-06-20 17:40:56

对于全球数以亿计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Semagl(司美格鲁肽)曾如同破晓的曙光——这款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是2024年销售额预计达42.5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更因其在降糖、减重及心血管保护方面的多重疗效被称为"代谢调节多面手"。然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近期发布的风险警示,如同在曙光中投下一道阴影:使用该药可能使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风险加倍,而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威胁。

疗效与风险的博弈天平

在解读EMA的警示时,我们需要将风险数据放入具体场景中理解:若普通人群发生NAION的概率约为0.1%,使用Semagl后可能上升至0.2%,这种"加倍"虽统计学显著,但绝对值仍属"极罕见"范畴。但特殊人群需要警惕——对于本身就存在视神经循环障碍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这种叠加风险可能突破临界值。EMA特别指出,NAION通常表现为突发性、无痛性视力下降,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造成永久性视野缺损。

多维度的获益证据链

该药物的另一侧天平上,堆积着令人瞩目的临床证据:针对超重/肥胖人群的SELECT试验显示,持续三年使用2.4mg剂量可使中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这种保护效应独立于体重减轻幅度,提示药物存在直接的血管保护机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III期FLOW试验证实其能显著降低慢性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而心血管复合终点(MACE)的改善更使其成为合并动脉硬化患者的优先选择。

临床决策的个体化标尺

面对"保心脏还是护眼睛"的抉择,临床医生建议采用分层策略: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且无眼病史的肥胖患者,药物带来的绝对获益可能远超潜在风险;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期患者,则需在用药期间增加眼底检查频率。值得关注的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揭示,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基线体重无关,这为特定人群的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

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

实际应用中建立预防体系至关重要:

  1. 用药前筛查应包括眼底检查和视神经血流评估

  2. 治疗中每6个月进行视野检查和OCT成像监测

  3. 出现突发性视力下降需立即停药并转诊眼科

制药企业同时推进剂型革新,正在研发的口服版Semagl可能通过降低血药浓度峰值来改善安全性,其SNAC促吸收技术已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代谢性疾病治疗这场持久战中,Semagl仍是重要的战略武器,但需要配备更精密的"风险雷达"。医学进步的本质,正是在不断权衡中寻找最优解——当我们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延长寿命"和"保护感官"的砝码时,个体化的利弊分析永远比简单的是非判断更有临床价值。

对于全球数以亿计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Semagl(司美格鲁肽)曾如同破晓的曙光——这款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是2024年销售额预计达42.5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更因其在降糖、减重及心血管保护方面的多重疗效被称为"代谢调节多面手"。然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近期发布的风险警示,如同在曙光中投下一道阴影:使用该药可能使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风险加倍,而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威胁。

疗效与风险的博弈天平

在解读EMA的警示时,我们需要将风险数据放入具体场景中理解:若普通人群发生NAION的概率约为0.1%,使用Semagl后可能上升至0.2%,这种"加倍"虽统计学显著,但绝对值仍属"极罕见"范畴。但特殊人群需要警惕——对于本身就存在视神经循环障碍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这种叠加风险可能突破临界值。EMA特别指出,NAION通常表现为突发性、无痛性视力下降,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造成永久性视野缺损。

多维度的获益证据链

该药物的另一侧天平上,堆积着令人瞩目的临床证据:针对超重/肥胖人群的SELECT试验显示,持续三年使用2.4mg剂量可使中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这种保护效应独立于体重减轻幅度,提示药物存在直接的血管保护机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III期FLOW试验证实其能显著降低慢性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而心血管复合终点(MACE)的改善更使其成为合并动脉硬化患者的优先选择。

临床决策的个体化标尺

面对"保心脏还是护眼睛"的抉择,临床医生建议采用分层策略: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且无眼病史的肥胖患者,药物带来的绝对获益可能远超潜在风险;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期患者,则需在用药期间增加眼底检查频率。值得关注的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揭示,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基线体重无关,这为特定人群的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

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

实际应用中建立预防体系至关重要:

  1. 用药前筛查应包括眼底检查和视神经血流评估

  2. 治疗中每6个月进行视野检查和OCT成像监测

  3. 出现突发性视力下降需立即停药并转诊眼科

制药企业同时推进剂型革新,正在研发的口服版Semagl可能通过降低血药浓度峰值来改善安全性,其SNAC促吸收技术已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代谢性疾病治疗这场持久战中,Semagl仍是重要的战略武器,但需要配备更精密的"风险雷达"。医学进步的本质,正是在不断权衡中寻找最优解——当我们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延长寿命"和"保护感官"的砝码时,个体化的利弊分析永远比简单的是非判断更有临床价值。